Karen 姨姨 (楊嘉儀)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碩士(兒童文學)(榮譽學生狀)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榮譽)學士
香港教育大學幼稚園校長證書課程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特級幼稚園校長」培訓課程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前教育行政管理課程
香港社會福利署訓練組託兒所工作員在職訓練
陪伴孩子成長要有好故事
Karen姨姨 是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曾出任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長,投身幼兒教育行業逾三十多年。中學畢業後,就與幼兒工作結下不解之緣。從照顧出生只有幾天的幼嬰BB做起,愈做愈覺得有意思,後來也分別進入幼稚園和幼兒中心工作,嘗試不同的教學崗位,接受認可的幼教資歷培訓,在幼教的道路上,愉快又滿足的渡過了前半生。
當人生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時,順著天意的安排是最美好的!在任職校長期間, Karen姨姨 已經在學校推行繪本教學, 二零一一年香港教育局支援服務辦事處幼稚園視學組到學校進行質素保證視學,視學人員已經對學校推行繪本教學表示欣賞,並鼓勵繼續優化。其後, Karen姨姨 的學校更獲Love Ideas ♥HK 李嘉誠基金會集思公益計劃贊助開發「繪本與學前兒童生命教育課程」。從此, Karen姨姨 將繪本視作下半生的伴侶!
隨著看過的繪本愈來愈多,就發覺繪本並不簡單。繪本既是親子共讀的工具書,也是老師的教學書:如果家長能讀懂繪本,就可與子女一同尋找繪本的小秘密;如果老師讀懂了繪本,將其隱藏的元素發揮淋漓盡致,就可以涵蓋很多重要的學習範疇,讓教學變得更有趣味。這兩點,都是令 Karen姨姨 繼續雀躍於將繪本用於幼兒教育的原因。
曾參與的繪本教學相關工作:
- 在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安定幼兒學校(2010-2014)推行繪本教學,並獲Love Ideas ♥ HK 李嘉誠基金會集思公益計劃贊助開發「繪本與學前兒童生命教育課程」。
- 為多個教學團體主持教師培訓,包括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聖公會聖保羅堂(北角)幼稚園、基督徒信望愛堂逸東幼稚園、保良局瀝源幼稚園暨幼兒園、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安康幼兒學校、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紹邦幼兒學校、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安定幼兒學校等。
- 為多個團體主持家長講座,包括聖公會聖保羅堂(北角)幼稚園、基督徒信望愛堂逸東幼稚園、保良局瀝源幼稚園暨幼兒園、粉嶺浸信會呂明才幼稚園、救世軍荃葵堂、K11玩具亭展覽等。
- 為童書會Picture Book Lab撰寫繪本推介(4/2013 至 7/2016)。
-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親子繪本班」義務導師(2/2016 至 8/2016)。
刊登文章
「培養懂得思考的孩子」 – 刊登於 Teddy Kids 親子教育網
「混齡教學模式」 – 刊登於 Teddy Kids 親子教育網
訪問摘要
繪本教學 幼兒學習樂陶陶
節錄自《明報2014-2015幼稚園選校全攻略》
楊嘉儀校長對兒童文學素有研究,她認為繪本不但具備文學性,還包含情感教育的元素,每個繪本故事背後存在人生哲理,很適合用作生命教育的素材。通過閱讀書中的故事情節,更可引發學生的聯想,豐富想像力。在楊校長領導下,校內幼師合力開發一套校本繪本生命教育課程,透過四大向導:「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及「人與天」,跟學生討論生命教育的課題。
楊校長稱,生命教育所觸及的概念很抽象,如情感的認知,出生和死亡等,幼兒並不容易理解。通過繪本,讓學生從故事中探索和體會,更容易掌握。她發現課程推出以來,學生對情感的掌握和表達能力明顯提高,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懂得關心和尊重別人。
讓小孩子認識大道理
節錄自《兒童尖子教育雜誌》2011第十七期
幼兒的生命力
校長楊嘉儀笑言自己從事幼兒教育多年,已可從幼兒的牙牙之語明白他們的所想。「畢業後最初是做托嬰的工作,在照顧小朋友的過程中,覺得他們充滿生命力。而看著他們一天一天的長大,從白紙一張到漸有自己的思想,我覺得能教導他們成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小朋友除了在家,最長時間便是逗留在幼兒園,幼師的責任實在不比父母為輕。
生命繪本教學
楊校長認為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孩子必須具備的元素,但要在社會上立足,品格是最重要的。所以她積極推行繪本生命教育,以繪本教書並不是新鮮事宜,但透過繪本,楊校長想傳遞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例如現今無論成人或小孩都不喜歡睡覺,我會用繪本去讓他們明白,月亮出來的時候,一些動物需要睡覺,另一些卻要活動。 而我們就是需要睡覺的一種,所以我們要跟月亮說晚安,去睡覺了。」楊校長指繪本的圖畫、顏色甚至一些素材對孩子都很新鮮,也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
兒童不宜
繪本更可用來講述一些被認為「兒童不宜」的話題,如死亡、離婚等。「我曾向幼兒灌輸有關離婚甚至死亡的概念,……現今資訊太發達,縱使家長不說,孩子都會從其他途徑知道,這樣是很危險的。一來資訊的概念未必正確,二來也許孩子會把所想的鬱在心中,都是不健康的。」但楊校長強調在向小朋友灌輸此類概念時要非常小心,她會先了解孩子的背景和現時面對的,才向他講述……
幼兒生活體驗促進幼兒閱讀理解的鎖匙
節錄自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聲》(JUN 2007)
閱讀是一個推理與猜測的過程,讀者會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思考推測,從而理解事物。可是對沒有甚麼生活經驗的小人兒來說,根本沒有充足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聯繫單獨字詞的含義。這時候惟有靠成人為他們「製造」生活經驗,讓幼兒獲得具體經驗,好讓在閱讀時能更有效運用已有經驗,將圖書上的畫面連結起來,培養對圖象和文字的興趣,達致從非文字的閱讀走向文字閱讀的階梯,思維和想像力才得以發展。
楊嘉儀校長表示,為幼兒設計活動,並不需大費周章,日常生活是小朋友體會經驗的好場所。過馬路不就是讓小朋友學習觀察馬路情況和過馬路的各種設施的好時機。又或趁上茶樓,教幼兒認識茶葉,咬一口茶葉,觀察未沖水前茶葉的模樣,都是生活體驗哩!在幫助兒童深入理解某一作品上,楊校長建議,教師及家長可以進一步引導兒童轉移作品的經驗,譬如在將要閱讀介紹超級市場的書本前,先帶幼兒到超級市場走一趟,讓幼兒將自身體驗與書中內容結合,產生共鳴和理解。經驗愈多,討論的話題及主動性愈多,每一個細節都是儲存經驗的鎖匙。透過閱讀,幼兒透過自己的感知去找尋故事中的線索,觀察書中人物之間之關係、前後頁畫面間之關係,推測故事內容,這都是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學回來的。
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Parents 親子版》(2007年4月26日)
楊嘉儀校長稱,家長宜在生活中多鼓勵孩子表達所思所想,並把握每一個場景如觀察食物、植物的變化,來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
孩子的思考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最重要的是學校及家庭能配合進行深化,使孩子漸漸掌握箇中奧妙,並可以運用出來,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各種難題,當中的技巧包括:資訊技巧:觀察及了解事物的性質;組織技巧:分類、配對、排序;回憶技巧:把事情重說一遍,如講故事、寫日記;衍生、預測技巧:由一件事引致另一件事,如冰加熱會溶解等。
適學年齡2-3歲?
節錄自《2gether惠氏BB與妳會育兒雜誌》(2008 spring issue 006)
楊嘉儀校長指出適學年齡考慮因素如下:
家庭環璄: 假如父母全職工作,孩子由傭人或長者看管,除了照顧孩子的起居外,他們未必能負起教導的責任,甚至有機會過份竉愛,至使孩子變得自我。此外,也要留意家中有否合適的設備,如玩具、教學用品、活動場地等,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健康狀況:由於2歲幼兒的免系統尚未完全發展成熟,因此在學校的群體生活較易被傳染疾病。要是孩子體質較弱,便不宜過早上學,免受所接觸的同學或環境感染。
心智發展:除了健康狀況,家長亦需留意孩子的心智發展‧如孩子較內向,害怕與陌生人及外界接,過早讓他們入學會為他們帶來壓力。
孩子需要:如孩子經常嚷著要成人說故事、玩遊戲等,這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未能滿足其學習需求,又或者他們需要玩伴;讓他們早點入學,對他們的學習及社交能力均有幫助。